企业是经济体系的细胞、市场运行的主体。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城市都经历了不得不“慢下来”的时刻,对企业而言,来自现实和心理层面的压力均有所上升。
为此,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成都市更是在持续实施“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等系列政策的基础上,又于9月29日出台了《成都市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加快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以期切实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用超常规举措的精准施策,促进全市经济加快恢复、稳定向好,助力成都重回“加速跑”。
那么,在城市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把时间抢回来、把进度赶上来、把损失补起来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迅速提振精气神?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进而加快转型,增强韧性,获取更大发展呢?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在接受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较为充裕的缓冲空间,离不开众多具有韧性的企业。而具有韧性的企业不仅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原,走出困境,还能利用每一次危机带来的成长机会,实现在逆境中持续增长。
韧性企业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
近年来,韧性这个词在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企业的韧性也屡被提及。
对此,孙文凯认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上半年同比增长2.5%,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普遍向好。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各项稳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面对各类挑战时,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较为充裕的缓冲空间,离不开众多具有韧性的企业。如果企业整体韧性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够,没法在各种未知冲击中存续,那么产业链供应链就会随之崩溃,就业和民生也会遭受重大冲击,经济的韧性自然无从谈起了。
那么,什么是企业韧性?他说,具有韧性的企业不仅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原,走出困境,还能利用每一次危机带来的成长机会,实现在逆境中持续增长。因此,企业的韧性至少包含了四种能力。一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捷认知能力。在不确定性事件增加的背景下,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感知外界变化,并对外界环境做出预测,从而快速响应。二是强大的供应链网络连接能力。在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需求的大幅波动时,企业需要依靠外部的供应网络发挥“蓄水池”功能,动态调整供给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经营韧性。三是不断创新的能力。通过产品、工艺流程等方面的迭代升级,适应日益加剧的变化,应对突发破坏性干扰,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应对突发负面冲击的能力,尤其是流动资金、存货管理、人员弹性管理体系等,能够在冲击中坚持生存。
企业承压如何提振精气神?
孙文凯表示,中小企业是我国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主力军,也是支撑“六稳”“六保”工作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在医疗物资、生活必需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提供了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同时促进了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和线上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小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不仅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经成为保持经济韧性的稳定器。
特别是在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出了较大型企业更强的韧性,在保持区域经济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说,根据调查,2020年全国上市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1.05%,同比增长了0.35个百分点,而同期大型企业下降了13.45个百分点,表明疫情冲击对中小企业影响更小,中小企业生存韧性更强。地方典型案例也显示在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受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速度更快。比如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长盛不衰的代表性城市,温州在2020年的疫情之后,仅用12天就将总体产能恢复到了82%,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复苏。
“我认为企业在疫情之后提振精气神要从两方面出发。”孙文凯说,一方面要克服懈怠,凝神聚力。在一定时间的居家办公后,企业员工会出现一时进入不了状态的情况,没有集中工作,线下沟通缺失,不少工作也确实会被延误,因此复工复产后企业要迅速了解评估员工状况,提振员工精神面貌,稳定军心,凝聚共识,让员工迅速建立起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面对不确定因素,企业一定要确立更强的危机意识,高度重视开源节流,降成本降费用,平衡好财务状况。同时,抓紧修复和理顺供应链,并且要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备货量上增加一定冗余度,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危机管理。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传统企业应当抓住疫情冲击的契机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行在线办公、远程协作、数字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扩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网络协同效应,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等资源的共享,拓展线上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如何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首先是企业要立足自身,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以安全为前提,部署调整和科学制定生产组织计划。”孙文凯一一梳理说,这包括要挖掘扶持政策红利,利用好国家和地区出台的纾困政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品服务结构,如服务内容、包装、产品交付形式、产品组合等,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保证业务的持续稳定;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充分发挥灵活机制,与企业供应链合作方形成战略合作,如原材料、合伙人以及销售渠道方等,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好功课、做活资源、做优管理,节约管理成本,创造合作共赢;要通过行业抱团合作降低风险,坚定经营理念,通过行业协会、在线平台以及线下人脉网络,与利益链接企业或者大平台实现合作,借助互相的资源打开消费市场,进行资源互换,实现双赢;要思考市场潜在需求。企业管理者要洞察、分析疫情给客户、合作伙伴、行业、社会带来的挑战与需求,思考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突破点,敢于通过积极创新、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与方法,思考市场潜在需求,降低疫情冲击风险。
同时,政府应当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比如继续加大企业纾困力度,推动落实帮扶企业稳岗扩岗、融资促进、减税降费等惠企措施,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合理加强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帮助停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加大企业纾困“前端”政策研究,加快出台解决企业关系生死存亡的“雪中送炭”政策,比如对疫情严重影响地区的企业银行贷款缓息、贴息、展期,以及跨区物流运输保障、防疫码(核酸)互认等,切实畅通生产、销售和服务渠道,推动企业人流、物流有序流动,解决企业生存问题。
中小企业如何加入“专精特新”?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召开,强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 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所谓“专精特新”,指的是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孙文凯说,“中国企业数量存量极大,但质量有待提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长期看要增强竞争力和韧性必须依赖于专精特新方向的发展,而中小微企业要让自己加入专精特新的行列,应当基于自身特征做好四件事。”
一是瞄准精准的、精细的市场细分。中小企业不具有规模优势,在整个大市场中难以与大企业竞争,所以必须找到大企业不愿意做或者做不好的细分小市场,发展专业化和专项技术,专注并深耕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
二是在细分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规范管理,诚信经营,注重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独特性和特色化的产品或服务,走差异化路线。
三是注重研发创新,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四是中小微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中小企业因为运行成本低,具有机动灵活的优势。正所谓“船大好顶浪,船小好调头”,在遭遇重大外生冲击或抢占市场机遇时,中小微企业要把自身灵活和韧性的优势发挥出来。
相应的,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创新生态,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潜能。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环境,推动全球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积极拓展中小企业对接创新资源新空间,优化创新生态,坚持符合国情的创新路径,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进一步优化梯度培育体系,抓紧配套政策,强化服务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金融体系与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互动,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