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召开科创金融创新激活中小科创企业发展动能的苏州经验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徐天舒主讲。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燕来,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执行董事李旭,金链汇信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蔡剑晖,邮储银行小企业金融部副总经理蔡禹、阿里研究院中小企业中心主任张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罗煜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
徐天舒教授首先回顾了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而提出了当下苏州依靠民营科创企业支撑庞大经济总量的“苏州现象”。他在分析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苏州市金融创新激活中小科创企业发展动能的先进做法,并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推动形成工业和金融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第二,打造“银行+财政”联动机制,发挥风险补偿资金池兜底作用;第三,建立“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发挥政策服务器作用;第四,建设“产业+基金”的联动机制,积极培育先导产业;第五,通过“债权+股权”联动机制,保障财政持续收益,为科创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第六,实现“无形资产+金融”的融资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最后,徐天舒教授探讨了苏州经验的可复制性。
随后与会嘉宾进行了讨论交流。
李旭结合自身在国科创投的工作经验对徐天舒教授的发言表达了认同。从机构研究的角度看,苏州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在国内率先探索,支撑了苏州整个产业的有效发展。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看,苏州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金融的支持,更得益于整个配套环境的成熟和先进。从个人的角度看,李旭相信苏州在未来将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
蔡剑晖结合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提出了五个问题:其一,在向科创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流程性问题如何解决;其二,对于科创企业的纯信用贷款是否可以有更高的信贷定价;其三,针对对赌协议是否可以有更好的产品形式;其四,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机制如何建立;其五,普惠金融和科创融资到底应该帮助哪些企业。结合这些问题,蔡剑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罗煜教授针对徐天舒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以及苏州自身的特殊性等问题,结合自身的研究和调研经历分享了感悟与思考。
最后,李燕来总经理立足自己在政策性担保领域的工作经验,结合苏州地方的实践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和点评。